大峰祖师是北宋末年的人,关於他的俗名和身世,很少人知道,就是和平乡的父老,也不明其底蕴,他的出家做比丘,据说是在上寨报德善堂剃度受戒,法号大峰,祖师抱负远大,立愿阐扬我佛大乘妙理,革除僧人依赖施主惯例,专修小乘了己苦行,自食其力,祖师六度弘愿,为人治病,赠医施药,遇孤苦无依者逝世,不论在水陆二地皆亲自率领收尸棺殓,兼施超拔法事,并造桥修路,益惠大众,数十年如一日,深得广大人民所爱戴,遂成北宋末年的佛门高僧。

essay writer

祖师生平法行,最受人们传涌是造和平桥,当年祖师目睹练江,横贯和平乡,两岸距离,将近千尺交通不便,又因江水湍急,作螺旋形,乡民谋生,日常来往,必渡此江,每起风浪,覆舟送命者,不可胜计,必甚愍之,乃於宣和戊申发愿建造和平桥。

“另一传说:大峰祖师在上寨报德善堂受戒做和尚,诵经礼佛,恪守清规,但是报德善堂并非富裕,出家人需要到斗面化缘,大峰祖师当然不能例外,每日清晨总要到该乡北部练江对面的乡村去慕缘,到了黄昏时分才回归,这里既是一泓江水,乡民过江,全靠江边一只小舟驳运,舟费很便宜,只收一二文钱,而大峰祖师既是出家人乘船过江,舟子当然不好意思向他收费,必里已不大爽快,况且这位高僧,因为勤於工作,常常等到黄昏时分才回归,而这个渡头只有这一只小舟,如果舟子不等他,便不得渡江,有一次,舟子因为这位和尚既没还舟费,又要久待他,急得不耐烦,便把船提早驶离岸,刚到半江,大峰却在对岸大声呼唤,要求舟子驶转来,舟子假装听不见,任他喊破喉咙,完全不理他,因为这样便有人传说,大峰当时是一位得道高僧,在无可奈何中,略施佛法,把手里的雨伞张开,放在江面上身坐其中,轻飘飘地也就渡过江来,传说如此,信不信由你,这是大秦祖师生平轶事之一。

大峰祖师受了舟子这一场刺激,本着释氏宗旨,固然不愿和他计较,但却暗地里发下一种必愿,立意在这条江上建筑一座大桥,利便行旅,使来往的人不必等靠渡船输送。

但念千尺长桥,以一介僧人,焉有巨资,以作建筑费用,况又江水湍急异常,桥基如果不坚固,一旦倒塌下来造成灾祸,非同小可,因此费尽必机,如何施工於是乡人皆加讪笑,而祖师则泰然处之,一出己力不假人手,百般筹划,最后听说邻乡祺北墟一位姓洪的老妇,家里藏着一些石块,便亲自登门向其借观,一看之下觉得那些石块的确非常坚固,以之充作桥基,可保无虞,于是说明来意,请求化缘以立万世功德,老妇认为出家人能真必为人群造福,欣然应尤。(注:这些石块相传是石母)

大峰便雇工将石块运到本乡,同时又向各处找寻一些小石块,陆续集中准备兴工建造,但在宋朝的时期,民智未全开,人民都很迷信,社会上无论任何角落,倘若要举行什么大事,总该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,才敢进行,何况造桥事大,非同儿戏,因此便造成了大峰祖师另一件轶事,事缘该乡当年有一位举子姓潘名素,当大峰祖师已经集中了许多石块,准备兴工,苦无吉日,刚刚潘素要赴京考试,到来辞行并要求代为看相,断其是否及第,大峰把潘素相貌端祥了一下,毫不迟疑地说 「 施主这次赴试一定高中。」 说罢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帖交给潘素,说要麻烦他赴京时顺便把红帖转交洛阳桥上的八仙,请其择吉建桥,潘素答应了,后来到了洛阳桥,只见桥上坐着八个麻疯乞丐,哪里像仙人的模样,但既承大峰祖师之托,只好硬着头皮,向前说明来由,虽经他们拒绝,强把帖放下便跑,到了中试之后,沿著原路回家时,经过洛阳桥,到客店询问,店家果然把红帖交还,说是八个疯子送来的,洛素不禁愕然。以为这是奇事,拿着红帖一看,帖面写著个「青 」字帖内写着个「醋 」字,潘素觉得莫名其妙,等回到家乡时,即将原帖交还大峰祖师一看,笑著说道:日子已经择了十二月廿一日酉时,潘素才恍然大悟,原来青字折开来便是十二月。而醋字右边昔字拆开便走廿一日至於酉字呢,却是明指酉时,祖师得到了这个好日子,便着手兴工。

据说建桥期间,江水曾界断七昼夜,方者石块作桥趸长者为桥梁,鬼斧神工,既整且雅,诚非人力所能施为也,及至最后一晚祖师欲留奇迹在人间,当驱石至石尾奇乡时田洋草寮守禾之农夫,闻寮外驱牛之声,牛只之多,难於计数於朦胧间,开口问曰:外面何来牛群,可否给我一头,以为耕田之用,祖师笑而答曰:君要一头,吾今送你加倍可乎,农夫随口应曰:如此感谢不尽矣!祖师曰:吾已将两头牛缚於园栏之下,你可收用,即留下最后之大石二方於其田中,天明农夫起身,发现田中有大石二方,乃知祖师故留奇迹,於是乡人命其名为石尾奇乡,以志其异。

关于大峰祖师造桥一事,潮州府志,也有记载原文云:「宋大峯和尚造和平桥,尝呈牒文於城隍及水府,潮水为之不至者凡七日云,大峰始至自闽,募缘到此,宣和葵卯(宣和乃宋年号)悉载施钱以归,人多讶之,越五载复来,则木石粮糗已毕备矣,周岁桥成十九洞,惟枕岸两洞未完,而大峰圆寂,蔡贡元乃完之。」。

看了这一段记载,我们相信大峰祖师的建桥,并非捏造的,不过因为他半途逝世,而完成全桥的人却是蔡贡元,至於乘伞渡江,八仙看日,向城隍水府呈牒文和赶牛留石等,都是迹近神话,只当它是一些传说罢了。

和平桥成,潮普惠等处,交通立便,乡民免遭复舟丧命之虞,於是男妇老幼,讴歌载道,民国十八年,广东东路公路处长张友仁,开开广汕公路,由广州经惠州而达潮州之汕头市。

以和平桥桥趸,系属石砌而成,由宋至今年代久远,诚恐行驶长途汽车,撑持之力不足,拟将其桥趸易为铁条渗土,特聘外国专门技师,前来探测,但间水深无底,且成螺旋之形,情况险恶,无法施工乃派蛙人下江探视,凡石趸之下,全是松柏撑往,松叶尚青,於是不敢妄动,只於桥上,加铺三合土,以助石梁之力,而为广汕公路之特别路基,中外工程师咸以宋代,科学常识尚未昌明,又无机械设备,而大石每方,重逾百吨,如何切成四方形与长方形?又如何由山上运至江中,而且在江水湍急之中间,撑持千载,屹立无损,极赞佛法无边,而往报德善堂参拜祖师者甚多,一时中外人士参拜祖师,成为特别新闻,世界各国铁桥,日久常有损坏,而和平石桥白宋迄今,不生意外,此非祖师异能之处何以致之。

和平乡各界人士,因祖师在世时,教人首要成立善堂,广行善事,则「利人便是利己,救人乃为自救积善之家天必赏之」等等格言,至为珍贵。

 

转载自雪兰莪分堂特刊